为进一步严格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白沙县委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强化驻村工作队管理,通过打好管理监督、能力提升、作用发挥“三张牌”,切实引导驻村干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打好“管理监督牌”,增强驻村工作效能
优化管理“严要求”。紧密结合县情完善《白沙黎族自治县乡村振兴工作队管理细则》,全链条贯通精选优育、分级包抓、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闭环式管理机制,加强同基层纪检监察组织衔接。印发工作队考勤管理办法,明确考勤管理15条举措,严格请销假制度,全力破解驻村工作队管理“抓而不优”局面。分级督促“聚合力”。构建县级统筹管理、乡镇属地管理、村级日常管理“三位一体”闭环管理体系。县级层面牵头多部门参与,深入实施班子“分片包抓”机制,11名班子成员包联11个乡镇,先后调研23次,访谈驻村干部287次;乡镇层面开展“交叉互访”活动提升“两熟悉”水平,共完成互访137次;村级层面定期组织工作队员开展“我来讲业务”活动,利用每周例会,月例会等契机,先后开展业务讲授350余次。目前,全县驻村干部“两熟悉”正确率已达90%以上。规范考核“明责任”。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各乡镇党委围绕“个性化定制+认责承诺”模式,聚焦土地储备、粮食安全、务工就业等重点工作,因村施策制定村级目标责任380条,并利用工作例会、每月提示、半年调度等方式精准下达工作任务,倒逼工作队员积极作为,通过目标责任落实,各工作队已为民办好事实事2167件。
打好“能力提升牌”,提升驻村干部素养
“系统化+差异化”双向并举,先后整合47个中央、省、县文件,系统化制定出台《驻村工作队帮扶指引手册》,因村施策编制任期目标、年度计划和推进措施,明确驻村帮扶重点任务、方法路径,为驻村干部开展工作提供有效操作指南,截至目前全县75个行政村共制定年度计划387条,完成率已达80%。“理论性+实战性”双轮驱动,乡镇党委落实属地责任,创新“集中学习+相互研讨+个人自学”新模式学习,常态化开展“两熟悉”应知应会测试,以“季度测试+电话访谈+现场抽查”随机检查政策熟悉情况,帮助驻村干部破除“本领恐慌”。“内培养+外淬炼”双向发力,紧密结合县情及产业发展实际,分批次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到昆明、玉溪、澜沧等地外出学习考察交流136余人次,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升履职能力;创新设置“村味”发布会特色载体,全县11名驻村第一书记轮番登台,多元实战化教学,充分展示白沙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及驻村帮扶工作经验做法,促进驻村干部间交流互鉴。
打好“作用发挥牌”,激发驻村干部动力
多点发力建强后备人才队伍“聚能环”。强化驻村工作队发展与村干部队伍建设捆绑效能,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并将70.58%的发展党员指标放到农村,注重从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等群体中发展党员,推动农村队伍不断壮大。实施“雏雁归巢”计划,探索推行“四返四带”模式,2022年以来75个行政村储备支部书记后备人选150名,累计培育22名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带头人,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特色农业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引导驻村工作队积极参与带动产业发展,参与发展益智、粽叶、菌菇等林下经济超14.5万亩,林下菌菇产业实现从无到有,胶园实现“橡胶+”林下经济年亩产综合效益达2万元以上。今年以来,全县驻村工作队共争取产业项目资金共1400余万元,推动林下种植等16个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在巩固全部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的基础上,扩大“百万村”从4个突破至6个。品牌化治理开拓为民办实事“新局面”。将驻村工作队作为创新基层治理理念落实的“排头兵”,积极培育“村字号“治理品牌,通过“红蓝共建”共治、“老爸茶”话谈、“家长里短 民呼我应“等形式,传承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切实落实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乡村治理等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开展活动38场,联系服务群众10000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03条,不断完善基层治理各项服务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