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组工动态

白沙县委书记刘蔚: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美丽黎村苗寨

发表时间:2020-12-30来源:今日海南

  本文亮点

  01

  白沙在全省率先启动生态移民搬迁,通过对南开乡高峰村委会下辖的5个自然村分两批进行整村搬迁,解决了地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核心区和南渡江源头的生态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缓解了原址生态环境压力,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夯实了生态基础。

02

  白沙利用黎族、苗族文化特色资源,发展共享农庄、特色民宿等乡村生态旅游业,使农民变股民、农房变客房,探索形成“橡胶支柱产业+生态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的村庄绿色增收产业体系,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让群众在守护绿水青山中鼓起钱袋子。

03

  白沙注重把生态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双面绣、“啦奥门”丰收节、山兰农耕文化、茶园小镇特色产业文化、老古舞民俗文化、知青文化、红色文化等相互融合,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进一步弘扬和继承这些文化。

 

  整村推进的扶贫村-对俄村。黄用文 摄

 

  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新农村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下美丽黎村苗寨

  文 | 刘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白沙黎族自治县(下称白沙)准确把握地处海南中部生态核心区、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县情实际,把生态保护和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心,创新实施离乡不失地的生态移民搬迁,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美丽乡村,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把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使生态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改善提升形成了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融入海南自贸港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岛建设海南自贸港背景下,白沙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为抓手,科学规划、统筹建设一批产业与生态融合、人文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乡村,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新农村,实现了农村美、农民富、生态好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保护与发展共赢的绿色发展道路。

 

  白沙元门乡翁村。陈权 摄

 

 

探索海南自贸港新农村建设“三生融合”新模式

 

    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搬出“三生共赢”。白沙在全省率先启动生态移民搬迁,通过对南开乡高峰村委会下辖的5个自然村分两批进行整村搬迁,解决了地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核心区和南渡江源头的生态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缓解了原址生态环境压力,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夯实了生态基础。新村选址均在距离县城较近、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覆盖到位的区域,以往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就业难、增收难等突出问题得以迎刃而解。新村建设整合土地资源,集中村民居住,并推广装配式建筑,配套建设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等节能环保设施,不仅提高了建设用地使用效率,而且提升了村民健康绿色的生活意识,为新时代绿色节能新农村建设作出示范。搬迁过程中,为保障村民离乡不失地、有产业发展可持续增收,探索创新出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相置换的新模式(即通过回收搬迁村庄的集体土地,给予村民种植的作物一定补偿后收回,调整规划为国有土地;同时整合收回农垦利用率不高且无人居住的国有土地,调整规划为集体土地),给予搬迁村民人均10亩丰产橡胶林。同时,村民搬迁后的产业发展条件更便利,生产方式由原来的制干胶、卖胶片转变为直接卖胶水,收入来源也由原来的单靠橡胶转变为橡胶、绿茶、食用菌、务工等多渠道增收,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改善了生产生活、增加了收入,真正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共赢。

    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建出“三生互促”。白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把生态生产生活相融合、相促进。注重强化村庄建设规划管控,根据村庄不同条件,因地制宜,采取不占田、不砍树,保留了古树名木、特色植被,黎族、苗族文化元素等原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良好的绿色生态资源,发展绿茶、南药、山兰米、百香果等特色农业产业,打造绿色品牌,推动产业升级。利用黎族、苗族文化特色资源,发展共享农庄、特色民宿等乡村生态旅游业,使农民变股民、农房变客房,探索形成“橡胶支柱产业+生态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的村庄绿色增收产业体系,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让群众在守护绿水青山中鼓起钱袋子。突出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引导村民在“五边地”种植本土名贵树种,利用房前屋后种植菠萝蜜、黄皮、野菜等本土瓜果蔬菜、发展庭院经济,改善村庄环境。实施“八抓”(抓拆危旧房,抓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抓畜禽集中养殖,抓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污水治理,抓庭院经济,抓群众参与度,抓样板村建设,抓常态机制)行动,推动村庄禽畜无序散养到林下圈养,从砍柴烧火到清洁能源,从乱堆乱放到摆放有序,从杂草丛生到瓜果飘香等点滴入手,让群众适应生态、习惯生态、热爱生态、守护生态。

    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生态文明融合,促进“三生转变”。注重把生态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双面绣、“啦奥门”丰收节、山兰农耕文化、茶园小镇特色产业文化、老古舞民俗文化、知青文化、红色文化等相互融合,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进一步弘扬和继承这些文化。积极开展惠农积分超市答题,印发实施禁烧秸秆、禁燃烟花爆竹等政策文件,潜移默化推动群众向良好的生态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实现在思想上,由原来不理解、不配合生态保护工作转变为懂得生态保护意义,并主动参与、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在行动上,由原来索取生态资源转变为自觉维护、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在生产方式上,由原来传统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出现了农民由单纯的“割胶工”转变为“割胶工+护林员”“割胶工+河道管理员”,山兰米产业由原来田间地头直达销售市场转变为包装生态品牌、文化品牌或精深加工为山兰米酒后再增值上市,黎族音乐由民间日常活动转变为建设黎音部落美丽乡村的特色元素等一系列转变;在生活习惯上,村民由原来不懂卫生知识、不爱卫生,转变为关注卫生知识、参与垃圾分类;在环保机制上,由原来依靠环保相关部门管理转变为“部门管理+群众互相监督+社会广泛参与”,切实形成绿色健康、现代化的生态环保思想和生产生活方式。

 

  白沙特色农产品。邝晓美 摄、

 

形成海南生态核心区、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有益经验

 

    一是走出了富民兴产的乡村建设道路。建成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罗帅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白准村、“全省十大最美乡村”老周三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芭蕉村、旅游扶贫示范村高石老村、黎乐部落南牙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形成了“橡胶主导产业+生态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的村庄绿色增收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白沙特色、符合白沙实际的乡村建设之路。2014年以来,白沙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白沙得到了生动实践。

    二是探索了生态移民搬迁的有益经验。作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首个试点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的市县,成功探索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置换新模式,使村民离乡不失地,保障了群众赖以生存的土地根基;同时打造以橡胶为主、就业为辅、多产业共同支撑的生态移民搬迁增收体系,倡导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生态修复多赢,为全省生态移民搬迁作出有益探索。

    三是增强了群众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意识。通过把生态环境、黎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和重要元素,既保留了乡村乡土韵味、留住了乡愁,又彰显了美丽乡村的个性与特色,为“百镇千村”建设绘就“千村千面”注入了活力。特别是群众尝到了美丽乡村带来的经济效益甜头后,生态保护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不断增强,有力促进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四是完善了基层治理的能力和体系。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基层党员干部学习业务知识、参与工作协调,组织村民进行思想动员、排查解决矛盾纠纷,探索实施惠农积分超市、道德评议红黑榜、红白理事会等精神文明建设新做法,提高了村级组织号召力、凝聚力,进一步完善了村庄管理治理体系,夯实了乡村振兴基础。

 

  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种植经济作物。邝晓美 摄

 

  (作者系白沙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