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乡村振兴专栏

多名致富带头人、驻村干部投身发展白沙山兰稻产业 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勤耕“金谷子” 迎来好日子

发表时间:2020-11-24来源:海南日报 特约记者:吴峰 通讯员:李群

  

白沙山兰稻

 

  11月21日上午,在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的2020年白沙“啦奥门”山兰文化节活动主会场,八方宾朋汇聚,一同“吃新米,庆丰收”,不少客商亦前来洽谈山兰米、山兰米酒产销合作。从5年前的不足千亩,增至现今4000余亩的种植规模,白沙山兰稻俨然已成为百姓心中的“金谷子”“致富米”。

  在这期间,山兰米酒散发的“乡愁”,唤回了黎族小伙朱晓保,他返乡打造“黎家传奇”品牌米酒,回馈一方乡邻;山兰米的生态营养价值,也让当地山兰稻产业致富带头人吉亚才看到商机,发展产业帮村民奔小康。此外,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派驻白沙青松村第一书记陈立斌更是用驻村的5年多时间,将该村山兰稻种植规模提至近2000亩,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效喜人。一个个山兰“正能量”人物的努力,让白沙的山兰稻产业不断焕发生机,做强做大,做精做细,并让更多的人接触和读懂了海南黎族特有的山兰文化。

 

  11月16日,白沙青松乡拥处村的山兰稻。

本版图片均由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朱晓保:文化为魂 山兰佳酿写传奇作为此次白沙“啦奥门”山兰文化节的演出嘉宾,由黎族小伙朱晓保组建的乐队弹奏出一曲曲民谣,让人沉醉。在演奏台前方,摆放着一件件包装精美的“黎家传奇”与“黎兰记”品牌山兰酒,这些都出自朱晓保位于白沙邦溪镇南牙村的黎家山兰酒坊。现今,该酒坊每年能产出1万公斤由古法酿造的窖藏山兰酒,不仅销往海南各市县,还能远销岛外多个省市。据悉,2007年,朱晓保背上行囊去广东打工,先后在KTV当过音响师、音乐总监等职务,也曾经营商行,组建过民谣乐队。那些年,每次返回老家白沙,他和亲朋好友相聚时总要喝上几口山兰酒,这份存在于儿时记忆里的酒香与甘甜,总能化解众人浓浓的乡愁。“祖辈的老人常说,山兰酒有保健功能,酒里藏着黎族文化。”2015年,朱晓保决定返乡打造黎家山兰酒坊,手工酿制山兰米酒。创业以来,朱晓保坚持采用 100%纯山兰糯米为料,以砖火为灶,用柴火蒸煮,在地缸发酵;酿出好酒后,他坚持在酒窖存放1年再销售上市。最初的几年,酒坊资金遭遇运转困难,朱晓保甚至重操旧业,再次邀约乐队组团演出,赚钱贴补山兰酒产业。耐得住悠长岁月的寂寞,好酒才能更香醇。2017年12月,朱晓保的酒坊第一批窖藏酒上市,并在海南冬交会上广受好评。现今黎家山兰酒坊已拥有“黎家传奇”和“黎兰记”山兰山兰酒品牌。朱晓保也先后获得2019年度海南省“诚实守信 道德模范”称号、2020年海南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农业农村组一等奖等。

  

    11月21日,在白沙拥处村,游客体验山兰稻手工脱粒。

 

    吉亚才:生态种植 山兰种出新品牌每逢山兰丰收时节,拥处村党支部副书记吉亚才总有忙不完的活儿,既要忙着组织合作社成员收割、晾晒、加工山兰米等,同时又要协助张罗“啦奥门”节庆,与新老客户洽谈合作订单等各项事宜。“只有坚持以原生态方式种植山兰稻,才能生产出富有营养的山兰米,产业才能干得长久。”吉亚才说,以自己负责的白沙仙婆岭种养专业合作社为例,每逢坡地上生长杂草,光百余亩稻田的除草工作,就耗费了大伙不少工时和精力,但众人都晓得,这般付出总是有回报的。“现今,1斤山兰稻谷收购价是7元,每亩能收成大约200斤谷子,这行情多好!”今年,拥处村民钟亚忠种植了大约10亩山兰稻,此刻,他乐呵呵地晒着自家的账本。但在以前,这一“金谷子”却让当地农户们瞧不上。拥处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王凯介绍,黎族山兰旱稻只适合种植在坡地、山谷,一年只能种植一季,且亩产量仅为200斤左右,再加上白沙青松乡路段偏远,种出来的好谷子也困于销路。2014年,拥处村山兰稻种植规模仅为百亩左右,但吉亚才十分看好山兰稻产业市场,也是这一年,他牵头动员村里的10户农户成立白沙仙婆岭种养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清香谷”山兰米品牌拓展销路。在驻村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技术帮扶下,吉亚才积极动员村民参加山兰稻等特色农业技术培训,并不断完善合作社播种、管护、收割、包装到销售的“一站式”生产链。据统计,去年拥处村山兰稻种植面积已接近800亩,收成将近20万斤。2019年,吉亚才入选海南省首批“南海乡土人才”,并荣获海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现今,该合作社合作成员已增至百余户,村民抱团发展山兰产业干劲十足。

     陈立斌:五载耕耘 山兰扶贫摘“穷帽”

    在白沙青松乡青松村,山岭里、坡地上,成片的山兰稻长熟了一轮,又割完一轮……驻村5年多以来,这一幕幕的丰收画面不断重现,驻村第一书记陈立斌越看越欢喜。“2015年,我刚来驻村扶贫时,全村只种植了三四百亩山兰稻。”陈立斌介绍,青松乡距离白沙县城约60公里,山路曲折陡峭,而青松村又是该乡最偏远的村庄,全村共有348户,其中187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陈立斌注意到,青松村村民产业几乎以橡胶、甘蔗等传统产业为主,管理方式粗放,农作物产值偏低,唯一算得上特色产业的山兰旱稻同样有这些问题,村民们只将其用于酿制米酒,或招待亲朋好友,几乎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多年来,大伙被‘穷帽子’扣得几乎抬不起头来”。“一亩山兰稻能产200斤谷子,每斤收购价至少有7元,只要家里垦出六七亩地来,加上销路顺畅,每轮收成万元准不成问题。”经走访调研后,陈立斌的建议也得到了各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我还借力派出单位,发挥党报文化宣传的优势,努力挖掘、加大宣传海南黎族山兰文化,依托举办民俗品牌活动,打造山兰产业,有效助农增收。”陈立斌介绍,在帮扶单位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的积极协调下,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科研专家分批组织村民参加山兰稻种植管护培训。在“政府搭台、文化唱戏,企业助力”的齐心帮扶下,2017年,该村山兰稻种植规模增至850亩,到2018年达到千余亩,至2020年逼近2000亩,在山兰米价格持续走俏间,产业扶贫增收成效喜人。冬去春来,陈立斌先后荣获白沙最美扶贫第一书记、2019年度海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现今,他依旧坚守在这个偏远的村庄里,期待着来年山兰飘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