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乡村振兴专栏

【“南海”风采】“双面”工匠王瑞妹:那些“广为人知”和“鲜为人知”的黎锦故事

发表时间:2020-07-06来源:县委人才发展局 林 琳

  “瑞妹老师,您对当前黎锦技艺前景有什么看法?”

  仲春的一个上午,在白沙县牙叉镇的一个农家小洋楼客厅里,我县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与王瑞妹坐在一起问道。这个原本不善言辞的老匠,一边向工作人员介绍她的作品,一边缓缓地说:“我在思考如何在迎合市场和保留传统手艺之间做到平衡……”

  老匠摩挲着自己的作品,若有所思。

  她看上去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黎家农村妇女,但她的经历却并不平凡。她就是省级非遗传承人、海南第一批“南海系列”育才计划的“南海工匠”王瑞妹。

  1962年,王瑞妹出生在海南省白沙县的一个黎村,从儿时记事开始,便开始耳濡目染黎锦文化了,她的母亲符明兰是本地民间非常有名的黎锦老手艺人,王瑞妹是看着和穿着母亲的黎锦长大的。成年后的王瑞妹开始她跟着母亲学习黎锦。从此以后,便开启了她的黎锦事业。

  2009年,被评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秀”成功申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急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进个人。2010年,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开始成为县里黎锦授课老师。2017年,成立白沙润黎锦纺染织绣手工技艺传承所。2019年,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巴黎进行现场展演。现在,年近60岁的王瑞妹一如那个年少的她,在针线机杼中“忙碌”。

 

 

  “我文化水平不高,不太会说话,也不会写材料,只有黎锦的事我能说的了很多。”王瑞妹说。

  上面只是她经历的“冰山一角”,在当前媒体信息“大爆炸”时代,却很难找出关于王瑞妹完整事迹或报道,能找到的只有在各大活动信息图片中的偶尔“同框”或一些只言片语。很少有人知道,为抢救传统黎锦样本,她自己掏钱寻找并收藏古代黎锦;为寻找黎锦传统图腾和图案,她会在工作之余到各处采风;成立的白沙润黎锦纺染织秀手技艺传承所面向大众免费教学,不收取学费;“南海工匠”的人才补贴投入到传承所的日常维护和用于研究和制作黎锦……

  “最近我和县里其他非遗传承人在加紧制作龙被,快到最后完善阶段了,现在一刻也不能放松。”聊起近期工作,王瑞妹说道。龙被作为黎锦中的精品,蕴含悠久丰富的黎族文化密码和高超技艺,加上存世的藏品寥寥无几,想要制作龙被几乎是难上加难。白沙为寻回失落的龙被制作技艺,启动了“龙被复制”项目,而拥有精湛双面绣技艺的王瑞妹是必选传承人之一,王瑞妹也非常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

  “我大部分时间都去学校和下面乡镇教织锦、双面绣,剩下的时间都在研究技艺和制作关于黎锦的文创产品。”王瑞妹拿出自己制作的耳环和项链,开始介绍起来。“因为年纪大了,怕不了解年轻人的思想,有时也和年轻人、其他非遗传承人交流,学习一些先进经验。”她看着自己的作品,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

  这天下午,王瑞妹说了很多关于对以后传承和创新黎锦作品的想法:“虽然跟着我学习黎锦的学员很多,但是能坚持到底的不多,主要还是黎锦带给他们的经济收益不多,毕竟还是要生活下去的。”

  不久后,王瑞妹复制的龙被完成了,也通过了专家的评审。6月,还参加了文化馆文化艺术沙龙系列主题活动之非遗沙龙……她的黎锦故事依然继续着,像是正在绣一幅黎锦,精心运用多种复杂的绣法,最终将绣出正反两面同样精美而又独特的“双面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