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时代先锋

牵着乡亲的手谋幸福

发表时间:2014-09-15来源:陕西党建网

   ——村支书张六三的魅力人生

在共和国改天换地的发展历程中,农民兄弟曾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在自身的致富过程中,农民则更多地显现出小富即安、不敢冒险及一窝蜂等弱项。他们的致富路更多地依赖着基层组织和领头人的示范引领,挽着胳膊牵着手,推着拽着向前走。 本文所讲述的就是一个这样的版本。 他牵情于乡亲,牵心于乡亲,牵着乡亲的手共走富裕路,仅仅14年,使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万元,增长了21.8倍,年收入10万元以上者达271户; 全村班子团结,干群关系密切,40多个老上访户14年无一人上访; 他和他的村庄获得了从中央到省市县“等身”的荣誉,他被渭北群众亲切地称为“农民讲师”; 他就是蒲城县龙阳镇东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高级农技师张六三,今年68岁。

   手相牵 拉起大家同致富

   张六三领导的东王村在全县曾烂得出了名,以至1999年冬,县镇20多人的联合工作组进驻该村,可见烂的程度。一个多月后,任镇司法所所长兼基金会主任的张六三被群众“请”了回来! 张六三就是东王村人,曾当过十年的村支书,1985年招干后一直在镇上工作。 因为乡情,因为破烂不堪的家乡,也因为乡亲们的这般信任,张六三选择了回村。并未远离过农村的他知道,农村最大的事是发展产业,农民最大的事是腰里有钱,只有自己专业了,才能带着领着群众致富,所以他到任的第4天就自费去了杨凌参加技术培训。 在杨凌,他连续请了16个农科专家教授讲课,并结合东王村的实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设施农业成了他的首选。回村后挖掉麦田先种了3.5亩的速生杨,又觉着不过瘾,听专家说山东的金寿杏不错,他又三下山东考察大棚金寿杏,看到人家4月份就熟了的金寿杏1斤卖40多元,激情彭拜的张六三竟“偷”了一枝杏回来让群众观赏,当即就决定建立科技示范园。他动员村干部每人入股5000元,每个组长入股500元,带动40多户群众入股,请来专家,建成日光温室9座,引进栽培了“金寿杏”、“雪里红桃”“食用芦荟”特色产品,成为渭南第一个股份制科技示范园。 第二年4月,成熟的杏子虽然只挂果几百斤,但1斤竟卖到了十几元,之后杏子的棚产量直到现在都在4000斤以上,价格也一直稳定在十多元。 张六三常讲,干部就是要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2002年,为了让园区规模化,他号召村民大建日光温室,自己带头先建了2个大棚,还动员他3个外甥和所有村组干部建棚。3个多月的劳作,建成了40棚日光温室和33个大棚。第二年春,每棚洋香瓜套、金寿杏产值达到2万元,张六三给全村70岁以上老人每人送去一枚杏子,东王村掀起了建棚热。 十多年间,为了学习掌握最前沿的现代农业技术,60多岁的张六三熟练掌握和运用着互联网技术;他十上杨凌,五下山东自费学习,并聘请专家教授十多名担任村技术顾问,还请来了以色列、法国的专家向群众现场培训,先后试验推广了无土栽培、节水滴灌、氮肥后移、立体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20多项,就连EM技术、纳米863生物助长技术、那氏778基因诱导技术、棚面角技术、需冷量技术等专家们还在探讨的农业高科技,竟也被他成功引进。京欣早熟西瓜、黑皮无籽西瓜、韩国礼品西瓜、珍珠1号甜瓜、元首系列香瓜、东升南瓜和雪里红桃等20余个瓜果新品,包括国外刚刚研发的大粒樱桃,也于2010在东王村安家落户。张显、同延安、张志成、李宗芬、高公泓、张强、刘拉平等省内外农业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全成了东王村的常客和朋友。张六三自己也成了地地道道的专家,市委党校的“客座教授”,在渭南各地作经验交流报告百余场,被干部群众誉为“农民讲师”。 2011年,东王村被省政府授予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张六三“建大棚、创大业、赚大钱”的信心更足了。他随即改小棚为大棚,改三膜为四膜,改平面栽培为立体栽培,改土壤栽培为无土栽培,改瓜棉套种为瓜菜套种。2013年,全村共建成标准日光温室238座,无立柱大棚1500亩,5—8m大棚2500亩,户均10.2亩大棚。

   情相牵 建设农村大家园

   “要让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干部就得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面对“垃圾靠风刮、门前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张六三和村委班子先后多次筹资仅400万元,进行村道硬化、旧村改造和门前统建,建成七位一体的村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小学和农家书屋;解决了10个组的人畜饮水问题,建成2座排水工程和9个垃圾台,绿化村道巷道2000多米。此外,还建成了瓜菜交易市场和新特奇优苗木展示中心,实现了村子全方位的提档升级。 “干部朝前扑,群众才会跟你来”,“不能带头富,不能当干部;不带群众富,不是好干部”。他把全村干部变成了为群众服务的“五跑”干部和“四员”先锋,即跑项目、跑资金、跑技术、跑信息、跑销售,科技知识的传播员、科学技术的推广员、新优品种的示范员、产品销售的推销员。 东王村要求党员干部把群众当亲人对待,把村子当大家庭建设。全村90%的干部都有自己的大棚,监委会主任孙新民建有9个日光温室,创下金寿杏亩收入4万元的纪录,他所发明的杏套袋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被群众亲切称为“杏专家孙八万”;党小组长王丰产建有100多亩大棚,其中2个育苗棚年净赚10万元,2013年收入达到40余万元,成为全村首富,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党员郝春娥合作社试验示范30多个新特奇优品种,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高手。 谈起现代农业,张六三是一环套一环。在完成产业优化的同时,他提出“用现代工业理念做大农业、用现代流通理念做活农业、用现代金融理念做强农业、用现代生态理念做好农业”,使东王村较好地实现了生产经营方式由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向专业合作社引领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全村初步形成瓜、菜、果三大板块,培育出分工精细的专业户80余个,有200多人长期从事第三产业。 全村平均临时雇工25000人次以上,吸纳周边5县区群众前来挣钱学技术;60%的农户在3省10多个县区建起基地。在延伸产业链的过程中,东王村先后培养党员创业致富先锋户10个,科技能人40多个,有20人取得中高级农技师职称,村民孙新民、王丰产、王京洲、杨志俊不仅是本村的技术先生,还被河南巩义、铜川新区、宜君、麟游等地高薪聘请,成了当地的“土专家”。

   心相牵 为着乡亲都幸福

   张六三说,农村干部虽说只有露水大的前程,但也要把群众的事干好。比如把一家一户零散耕种的绺绺田统一规划、连片集中建成大棚挨大棚的科技示范园,他苦口婆心给群众算明细,使全村共流转土地2200亩,规模为全县之最。 每次危房户救助、低保户确定,特别是鳏寡孤独、残疾人、低能人、特困户等弱势群体照顾,都要三次开会、三次公示,最后才作决定。张六三说,党的惠民政策虽然好,但必须公道地落实到每一户、每个人。 “当干部,其实更多的是吃亏。舍不得,就不要当干部。”张六三身兼3个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经常省内省外学技术、引品种,但每次都是自费出行,学会的技术还要免费教给群众,甚至连自费买回的种子都要免费发给大家。为着村上和乡亲,他每年都要垫付几万元,最多时垫了20多万。 近年来,上访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和顽症。东王村早年有不少人在外干过事,有历次参战的、高原剿匪的、涉核的、当过教师的、赤脚医生的、超期服役的、基金会欠款的、家庭矛盾激化的等40多个,都是前多年省市县的老上访户,但就是解决不了问题。张六三认为,要让群众不上访,村干部就要做群众的贴心人。为此,他和村委会成员不辞辛劳,进上访户的门,知上访户的情,解上访户的难,暖上访户的心。 他说,农村的事很复杂,干这事,就不要怕麻烦。经常有人半夜三更天不亮就来叫门,张六三总说肯定是有急事紧事重要事,能来叫你门,说明群众相信你,再累再冷都得起来开门。已年过八旬的张老会是参加过1948年国民党军起义的,见人就哭,见官就跪,张六三叔长叔短地和他讲共产党过去优待俘虏,如今又多方照顾退伍军人,每月给你400元,过年过节还来慰问,“还有啥委屈,侄替你去办”,感动得张老会再也不闹了。 在甘南剿过匪的李明哲、张忠厚要求落实政策,张六三亲自陪着他们到县武装部、民政局查档案,询政策,取证据,终于给每人落实月补助380元。张孝荣参加过抗美援朝,但把档案和复员证丢了,张六三亲自帮他找证人、查档案、补证明,不但争到了荣誉,还为他落实月补助。1969年从部队复员回家的张玉山生活一度困难,张六三既为他办低保,又给他介绍药单看病,还让他当上了村调解委员,张玉山不但不再提上访,还主动要求退出低保。参加过老山战役的吕新明让张六三观看当年的战斗录像,张六三看后直接告诉他们“叔很感动,也深受教育。现在党和政府也知道你们守边疆打仗出了力,流了血,正在想办法给你们落实政策。老民办教师吴安涛因当年家庭被错划成份受连累,张六三亲自和他到县信访局、教育局和镇教育办,为他落实政策。涉核战士妻子患病,张六三主动给其争取到大病救助指标…… 谈起这些,张六三眼中充满了同情、真情和热情,他设身处地、想方设法为乡亲办事送温暖,帮他们致富奔小康。如今,大多数上访户家庭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富裕路,上年纪的也都在安享着晚年。76岁的李明哲老人说,多亏了六三,他把大家的心拢在了一起,把全村带上了富裕路。 记者采访期间,张六三刚从山东回来,带着珍珠油杏、大粒樱桃等十几个新品苗子,又准备在村里的新奇特优实验基地种植,他告诉记者,他正在争取落实国家投资4000万、企业投资1.8亿,在东王村率先发展智慧农业,项目一旦落地,现代高科技加互联网新技术将助推东王的传统农业彻底转型,实现“二次革命”。 “七一”期间,蒲城县委作出了向张六三学习的决定;7月25日,渭南市委书记徐新荣告诉记者,张六三是一个优秀的了不起的基层干部,是渭南的标杆和楷模,我们市委近期将作决定,号召各级干部向张六三同志学习。